闪电评论丨今天,我们该如何弘扬英烈精神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屡经沧桑,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民族一次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英烈精神总是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破了茫茫黑夜,点亮了冉冉曙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屡经沧桑,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民族一次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英烈精神总是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破了茫茫黑夜,点亮了冉冉曙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屡经沧桑,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民族一次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英烈精神总是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破了茫茫黑夜,点亮了冉冉曙光。
这个从苦难中崛起的国家,从未忘记那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身影,英烈的功勋彪炳史册。2014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以国之名,向烈士致敬!
他知道自己要走了,但不知道,出卖他的人,就在几个月前,还跟他一起啃树皮、趟水沟,还被他当做最信得过的兄弟。
在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所创建和领导的赣东北苏区、闽浙赣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敏主持赣东北苏区苏维埃政府工作期间,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制定工人劳动保护法,并切实贯彻施行,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本书用翔实的史料,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开国大典、肃清匪患等重要历史事件,生动地反映了开国初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共和国诞生初期的辉煌印记,恢弘再现;领袖与人民大众协力开创新中国的历史篇章,纵深记录。本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引领我们置身那激
山河披锦绣,盛世迎华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6 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中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干警政治忠诚” 的要求,以党建引领激活司法为民新动能,碑林法院特别开设 “红色家书・司法传情” 书信创
“积极推行工作简餐、小份餐、分餐等用餐方式”“通过共享停车唤醒了节假日停车位‘沉睡资源’”“严格执行费用支出审核标准”……自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施行以来,全区各地切实把“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细微之处,受到群众欢迎。但一些“吐槽”也不时出
时间来到2025年9月18日,警报声再次划破秋日的宁静。南昌市梅岭山脉北端,苍松翠柏之间,方志敏烈士安息于此。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用生命书写了对祖国的赤诚。
1927年春天,赣东北的油菜花已经漫山遍野,刚当选为弋阳县农民协会委员长的方志敏,正站在县城的渡口,遥望远去,内心非常焦虑。
1934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人民委员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长篇报告。报告全文四万字,其中在《苏维埃的经济政策》中,多处肯定和称赞方志敏等开创的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建设及其成就。他说,“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
没几个人会想到,一个人牺牲二十多年后,靠着一副沉重的脚镣,才终于让自己的遗骸得以确认。时间过去那么久,有些记忆模糊了,可铁链的冰凉触感、它带来的沉重,仿佛还在另外一些人的心头隐隐作痛。说起方志敏,这名字背后藏着说不尽的故事。而有些事,哪怕时隔多年,依然叫人心头
今年是方志敏烈士殉难9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特殊时刻,画家蔡超曾受梦中启发创作的《方志敏》主题画作,再度引发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缪敏,这位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女性,以坚定信仰和非凡勇气,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与方志敏并肩作战。她不仅是方志敏的革命战友,更是他生命中忠诚的伴侣。她参与组织农民运动、传递情报、开展地下斗争,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重要贡献。在方志敏牺牲后,她继承遗志,继续奋
1981年秋,92岁的胡逸民从香港直飞南昌,顺山路爬上157级台阶,来到方志敏烈士墓前。
1948年9月28日,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遭遇失败,他伪装成商人逃走,走到寿光县境内时被民兵意外逮捕,不久被送到华东解放军官教导团高级班学习改造。
当金一南耗时十五年、查阅五百多本史料完成《苦难辉煌》时,他用铁一般的事实回应了这个质疑。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名党员起步,在围剿中濒临绝境,却最终扭转乾坤——不是靠武器或资源,而是靠一批人用生命点亮的信仰之火。
方志敏烈士,被毛泽东主席称誉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把他喻为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
历史摇晃在每个人身后并不远。无须回避,世界上可被铭记的英雄不多,大部分连名字也掩在风尘里。可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其实很普通,命运像极了一砖一瓦的村道,却能在众声喧哗中留下清晰的回响。刘英就是这种人。如果去问竹岗村当年的老人,有几个还记得刘英这么个人呢?谁说得准!
1935年8月,方志敏被蒋介石秘密处死。然而,就在方志敏牺牲4个月后,即12月,烈士在狱中所写的部分文稿就被刊载于巴黎《救国时报》上。谁也不会想到,烈土的文稿能够保存下来,人们不禁要问:烈士的文稿怎样从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被送出来又是谁冒着天大的危险为烈士传送文稿